close

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
前言:

    1924年創立的德國耳機麥克風品牌beyerdynamic®拜雅,至今已近百年了,奠定現代頂規beyerdynamic®風格約略是從2009年推出「Tesla」單體技術開始,首台應用「Tesla」的耳機即當時旗艦「半開放」耳罩耳機T1,讓耳機的細節大幅提升,並改變了調音特色 — 聲音更清澈、線條更鮮明,是當年轟動耳機界的一大技術,而在T1發表後,於2015年發佈「Tesla 2.0」的二代機:T1 2nd,首次將T1變為可換線耳機,並推出原廠平衡線;而2020年,原廠正式發表本次評測的耳機—beyerdynamic® T1 3rd,延續可換線設計、原廠平衡線,從「半開放式」設計改成「開放式」,並在調音大幅更動,本次以Final D8000、Yamaha YH-5000SE、Audeze LCD-3、Audio-Technica ATH-ADX5000做為參考耳機,耳擴、DAC等則使用了Asus Essence One MKII、DA&T Qi、Chord Hogo2、SPL Phonitor xe等機種驅動,以下評測,請不吝指教。

規格:
 耳機類型:動圈式/開放式。
 響應頻率:5 - 50,000 Hz。
 阻抗:32 Ω。
 靈敏度:@1 mW / 500 Hz:100 dB。
 耳機本體重量:360g。
 線長:1.4m。
 接頭:3.5mm。
 配件:6.3mm轉接頭。
 原廠硬質收納盒。
 另可加購3公尺4pin XLR平衡線。

優點:
 在旗艦耳機中超乎預期的性價比。
 具有溫潤均衡的調音,對各類音樂的適應性極廣。
 細節相當清晰。
 原廠使用天鵝絨耳罩海綿,相當耐用。
 可換線設計,並支援4pin XLR平衡線。
 在原廠平衡線表現下,動態驚人!
 附有硬殼收納盒,相當實用。

缺點:
 略為沉重。


外觀:
1. beyerdynamic® T1 3rd 採用新包裝,白底搭配產品圖,非常簡約。
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2. 內部提供產品保證書、說明書、書籤及防撞收納盒各一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3. 防撞硬殼收納盒特寫,質感精美,上有「beyerdynamic®」金屬銘牌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4. T1 3rd本體作工精美,外殼以銀灰色點狀設計開放的透音孔,美觀優雅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5. T1 3rd頭樑材質採用記憶泡棉與Alcantara®合成皮革製成,配戴舒適,上標「beyerdynamic®」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6. T1 3rd支架可伸縮,共12段,以金屬製造,搭配黑髮絲紋更顯精緻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7. 耳罩海綿以天鵝絨製造,提供舒適耐用的品質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8. T1 3rd最新一代「Tesla」單體採斜置的擺放,讓使用者得到最多的直接音,聽到最清晰的細節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9. T1 3rd為可換線設計,採3.5mm插孔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10. 原機配置為7N單晶銅(OCC)線材,7N是什麼概念,即99.99999%的純度,是相當高純度的線材,外以高級尼龍包裹,具有不錯的屏蔽效果,線長1.4公尺,阻抗32Ω,靈敏度100dB,對於外出使用是有足夠音壓,但如要將T1-3rd完美驅動,建議還是使用大電流家用耳機擴大機,並搭配原廠平衡線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11. 原廠平衡線介紹網頁,該線支援六種耳機型號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 
12. 在高雄加煒耳機JM+ Mini購買的beyerdynamic®原廠4 pin XLR平衡線實拍,線材亦以7N單晶銅(OCC)打造,長達3公尺,適合家用。注意!T1-3rd耳機並沒有附贈該線,需另行購買。【R式分享】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—beyerdynamic

主觀聽感:

 非平衡線(6.3mm)聽感
低頻:
    先以《Frank Wildhorn & Friends Live From Vienna》中的電子舞曲《GO WITH THE FLOW》測試低頻,飽滿厚實的聲線讓電貝斯的聲音顯得耐聽,量感偏多、衝擊力並不強,而鼓聲有彈性,但下潛稍嫌不足,屬於襯托中高頻的風格;再以順子的《星星》測試,電子琴與鋼琴的低音在T1 3rd的聲底下顯得溫暖渾厚,帶有柔美的音色。

    在非平衡(6.3mm)的表現下,T1 3rd的低頻渾厚而柔美,聲音偏暖,有彈性,而力道不算強悍,其低音有如煦煦陽光,是屬溫和耐聽一脈,是個襯托中高頻的好配角。

中頻:
    以電影《小美人魚》(” The Little Mermaid”)中的插曲「Under the sea」測試男聲:T1 3rd的聲底溫暖,讓低音號、木琴等伴奏樂器聽起來飽滿又彈性,而主唱的聲音在T1 3rd的詮釋下顯得清亮而活潑,T1 3rd柔美的調音讓人聲表現甜美而明亮;以馬友友演奏的巴哈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》測試大提琴獨奏,大提琴在T1 3rd的詮釋下,顯得豐潤而柔美,抑揚頓挫清晰可聞,琴聲凝聚、紮實而流暢,展現出曲中輕鬆寫意的畫面。

    T1 3rd的中頻強項在於樂器,以豐潤柔美、紮實流暢的風格詮釋著各種樂器,搭配耳機本身的高解析更是相得益彰,可輕鬆欣賞音樂家對音樂的詮釋角度!整體而言是屬於渾厚寬鬆的取向,對各類型音樂均有不錯的表現。

高頻:
    以久石讓指揮英國皇家愛樂交響樂團的《神隱少女組曲》測試,曲中的鋼琴清脆而溫潤,搭配飄逸的女高音,顯得輕鬆溫和有層次;再以久石讓指揮新日本愛樂的《魔女宅急便交響組曲》做為測試曲,曲中用了鋼琴、弦樂、打擊樂、銅管、木管等樂器,配器相當豐富,在開始的豎琴撥弦聲,就能感受到T1 3rd的飽滿聲線,接著,長笛響起,在T1 3rd的詮釋下,帶著溫和的風格,讓人相當放鬆,當整個弦樂團動了起來,仍是給使用者溫潤而飽滿的聽感,而伴奏的響板、鈴鼓清脆卻不致於吵鬧,這就是T1 3rd想提供給使用者的聽感—溫潤的高頻。
    
    也許用過前兩代T1的朋友會不太習慣,T1 3rd的新風格和舊版鋒利直接的高頻相比變得稍微柔和了一些,T1 3rd的聲線略「暗」且「厚」,讓明亮的高音樂器顯得更為耐聽,搭配彈性十足的聲底,更讓整體充滿了「音樂性」!

 「平衡線」(4 pin XLR)與「非平衡線」(6.3mm)在T1 3rd上的聽感差異:
    原廠平衡線(4 pin XLR)與「非平衡線」(6.3mm)材質均以「7N單晶銅」(OCC)製造,是絕佳的導體,最主要差異是在低頻的動態與分離度,T1 3rd最為人詬病的即是不夠清晰的低頻與動態,而相當划算的原廠解決方案即是「平衡線」。

    在以SPL Phonitor xe一體機驅動平衡版T1 3rd時,它的低音衝擊力相當驚人且凝聚,甚至在資訊密度上略勝同場比較耳機Audeze LCD-3平面振膜耳機一籌,它的低音不像接駁6.3mm線材時鬆散,而是緊實、衝擊力強、快速且乾淨,又保有原本厚實溫暖的調音特色,說誇張一點,衝擊力幾乎是6.3mm線材時的「二倍」!倒過來說,6.3mm線材可說是T1 3rd實力的「拘束器」。

    即使材質相同,T1 3rd在平衡線(4 pin XLR)與「非平衡線」(6.3mm)上聲音還是略有差異:平衡線(4 pin XLR)的高頻更直白明亮、中頻分離度更清晰,但最大的差異還是—驚人的低頻:緊實、衝擊力強、快速且乾淨!如喜歡T1 3rd的聲底,但又對它的低頻「恨鐵不成鋼」,原廠平衡線真的值得一試。

關於系統搭配心得:
    儘管T1 3rd的阻抗大幅降低至32Ω,但不代表它「對耳擴的需求降低」,甚至對耳機擴大機的「控制力」(電流輸出力道與穩定度)要求更高了,以避免控制力不夠,讓單體暴衝導致失真!如同前言所提出的數臺一體機,與T1 3rd適配性最搭的竟然是聲底最冷的SPL Phonitor xe,T1 3rd的暖厚聲底恰巧與SPL Phonitor xe冷聲底、強大驅動力與大電流控制力形成互補,組成「音響性、音樂性」均強大,均衡清晰的聽感;而以Asus Essence One MKII做DAC,DA&T Qi做耳擴的組合則提供稍暖,較寬鬆的聽感;以Chord Hogo2直推的T1 3rd,儘管音量足,但在動態、細節上明顯小了前兩套系統一截,可見T1 3rd還是要一套不錯的前端系統給予搭配,才能發揮出它的價值。

結語:
    相信擁有第一代和第二代T1的朋友,當聆聽T1 3rd後勢必大不習慣,畢竟前二代的T1音樂聲音「線條」的表現突出,尤其一、二代風格接近,其獨特的風格奠定了T1誕生以來這十年的印象,除調音風格以外,T1 3rd低阻抗的規格也和一、二代高阻抗的設計頗不相同,大多數針對前二代T1調音的器材組合對T1 3rd並不完全合適。

    那T1 3rd就不「beyerdynamic®」了嗎?不!他還是很「beyerdynamic®」!只是調音風格更接近自家的頂級監聽耳機—DT1990 pro,說T1 3rd是DT1990 pro的全面升級版應也沒錯,如果已習慣DT1990 pro的風格又想升級的朋友不妨考慮T1 3rd。

    相對於前兩代T1,T1 3rd的聲底相對較「暗」一點、「厚」一點,對音樂的表現「溫吞」一點,但不代表它的細節就變得較前兩代少,它的細節仍是非常多!在非平衡線上,三頻配置略偏中低頻,厚聲的特質讓音樂耐聽飽滿,聲底溫潤、不疾不徐,音樂適應類型相當寬廣,其高頻明亮少音染,又帶有層次,中頻濃郁、聲音密度高,對情感的表現相當有一套,低頻渾厚量多,但與平衡線相比,下潛不足、力道也稍弱,顯得「悶」了一點;而上了原廠平衡線,在保留T1 3rd的聲底特色下,細節、動態明顯強化,動態的表現鮮明強悍,尤其是低頻的延展、衝擊力、氣勢、細節,更甚T5 3rd 裝上平衡線的效果!原廠平衡線的建議售價並不算貴,在「保留原廠調音特色」的前提下將T1 3rd的潛力逼出,我認為值得。

    我很懷疑T1 3rd是否是為「平衡驅動」而設計的耳機,否則在「非平衡」與「平衡」之間落差怎會如此之大?在上了原廠平衡線後,動態強悍,尤其是低頻的延展、衝擊力、氣勢、細節…等大幅提升,足以和其他名廠旗艦機種一搏,是一支被低估的開放式旗艦耳機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式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